世界各國以及我國很多地方的發展歷程一再表明,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,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,高強度環保能有效推動高質量發展。
一段時間以來,“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影響了經濟發展和百姓就業增收”的論調在一些地方再度出現。例如,自2017年9月起,某省份經信委分析工業經濟運行情況時,多次將醫藥行業增加值下降歸結為“受環境保護督察影響”,“甩鍋”給生態環境保護。中央環保督察發現,該省份一些醫藥企業環境問題突出,群眾反映十分強烈,本應被嚴肅查處,徹底整改,但是該省份經信委仍為其找理由開脫。一些制藥企業異味擾民問題,在2016年就被中央環保督察重點督辦,直至今年“回頭看”時仍未整改到位。
面對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持續加強、動真碰硬,有些違法排污企業和地方叫苦不迭,認為環保監管過頭了。實際上,并不是環保監管過頭了,而是這些企業和地方觀念和行動上跑偏了,思想認識仍不到位,尚未真正樹立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理念,重經濟發展、輕生態環境保護的痼疾難除,對待生態環境保護,仍然是“說起來重要、喊起來響亮、做起來掛空擋”。
客觀地說,如果只算小賬、算當前賬、算局部賬,鐵腕治污對一些地方和企業的經濟發展可能會有些暫時的影響。但這如同刮骨療毒、壯士斷腕,是必須付出的陣痛和代價。生態環境欠賬,終究是要還的,甚至需要“連本帶息”地加倍償還。如果不從現在起就抓緊抓好生態環境保護,將來付出的代價必定會更大。一些企業和地方的經濟數據亮眼,但其排放的污染物危害人民群眾健康,留下生態環境爛攤子,將來整治和恢復的費用可能是個“天文數字”,一算總賬,其實是寅吃卯糧、因小失大、得不償失。
世界各國以及我國很多地方的發展歷程一再表明,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,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,高強度環保能有效推動高質量發展。近幾年來,我國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,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生動案例不斷涌現。比如,中央環保督察組點名要求整改后,廣東廣州市增城區新塘鎮76家污染企業一年之內被關閉,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減少1/3。低端產業退出以后,當地騰籠換鳥、挑商選資,引進了富士康等一批優質項目,迎來新的發展機遇。再如,浙江湖州市長興縣大力推進鉛蓄電池產業綠色發展,近年來持續淘汰“低小散”企業,轉型升級、做大做強,由原先高耗能、高排放的重點監控對象,轉變為如今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,2017年全縣鉛蓄電池行業產值達246億元。
經濟發展絕不能對資源和生態環境“竭澤而漁”,生態環境保護也絕不能舍棄經濟發展而“緣木求魚”。我們說不再簡單以GDP增長論英雄,不是不要發展,而是要扭轉只顧經濟增長不顧其他各項事業發展的思路,扭轉為了GDP等經濟增長數字而不顧一切、不計后果的做法。堅持在發展中保護、在保護中發展,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、資源、環境相協調,舍此別無他途。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不是對立的,關鍵是要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,因地制宜地選擇好發展產業。
習近平總書記強調:“我們在快速發展中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,成為明顯的短板,成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。這樣的狀況,必須下大氣力扭轉。”生態環境的突出短板必須加大力度彌補,打著“發展”旗號的污染絕不能繼續縱容。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,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,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,治標治本多管齊下,我們才能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,早日建成天藍、山綠、水清的美麗中國。